2013年三亚退果还林工程拉开序幕,但如今,三年已经由去,“退果还林”计划三年的项目却在 2015年被叫停,今年的方案仍在等待批复中。连日走访发现,三亚是首个提出“退果还林”的地级市,未有成功的实例参考,碰到了农户不配合,设计的方案实际操纵过程中难推进,新种果苗未成活等题目。
去年野叫停冶曾鼓励农户上山垦荒
据了解,2011年三亚从解决老庶民的生存需求出发,尝试“疏堵结合”的护林方式,进步生态补偿用度。之后在2013年5月,三亚市制定了绕城高速退果还林工程的试点方案,同年6月,退果还林在南丁村拉开序幕,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退果还林2.2万亩。
然而退果还林的工作并未预想中的那么顺利,在2013年、2014年推进了两年后,在第三年被叫停。“2015年方案做出来了,但是市政府没有批复,方案在推进中也碰到了一些题目,今年也做方案了,但是仍是没有批复。”林业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。
“三亚曾经鼓励过农户上山开垦荒地,种植热带生果。”林业局负责人说,20世纪80年代,三亚经济较为落后,生态建设的意识也不高。“在那个年代政府还免费赠予了一些果苗,鼓励我们种芒果,没有分谁的地有多少,我去开垦了,种上了芒果、桉树、龙眼,这块地就是我的了。”南丁村村民阿强指了指自己的芒果林, “现在,内地人每年都会来这里收我的芒果,收益好的话一年有十几万元。”
野帽子山冶显现退果还林并未真正“退果”
据了解,2012年绕城高速通车后,人们在经由荔枝沟地道、凤凰地道、梅村等地时,就可看到道路两侧就不时有“帽子山”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亚的城市形象。“帽子山”有种芒果的,有种荔枝的,有种龙眼的,面积约达5600亩。有的农户甚至在开垦荒地时在25度坡上也栽种了成片的芒果林。
“退果还林方案主要针对于三亚山顶的这些芒果林,吉阳区较为集中的就是南丁村这一片。”吉阳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退果还林工作中,2013年吉阳区完成了1049亩,2014年完成了1986.8亩。
据先容,退果还林有两个方案,方案一:将原有的芒果林全部退掉,种植生态林,市政府为果农办理林木证或者林权证。补偿办法是按承包户剩余年限一次性给予生态补偿,每年300元/亩,最高补偿年限不超过20年,由林业部分造林种草,林木和草的所有权归退果还林果农。方案二:不需要退果,果农按《三亚芒果尺度化果园生态绿化栽培出产技术规范》(试行)进行治理,不答应使用除草剂。按果农剩余承包年限给予生态补偿,每年300元/亩,最高补偿年限不超过20年,并按照相应的土地面积给果农配备一定数目的除草机。
吉阳区农林局负责人说,选择方案一的农户并未真正意义上地退果,而是将芒果林与生态景观树种一起混种,有些农户还人为性地破坏生态景观树种的存活前提。选择方案二的农户,有些仍在偷偷使用除草剂灭草,导致护林员的工作任务加重,看守不外来。“有一些成效,但是总体来说治理比较混乱,详细操纵起来仍是有难度的。”
“当时是允许给选择方案一的农户颁发林权证,但是我们考虑了良多实际情况,在退果还林中有一些是集体林地、有一些是国有林地,而占用国有林地种植芒果本来就是一种违法行为,所以颁发林权证并不现实。”吉阳区农林局负责人说。
不少农户并不了解退果还林
走访中,在绕城高速旁放眼望去,有些山体的山底和山腰仍旧是成片的芒果林,林间的绿色草皮显得有些单薄。
而采访中,仍有不少村民表示并不了解退果还林这一政策。南丁村的农户阿强告诉我们,他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政策,但他表示“不可能不种植芒果的,不然农户靠什么吃饭”。他说,每亩每年300元的赔偿较低,而他现在每年可以从每亩芒果地里获取利润800元左右。
三亚市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,退果还林的重点地域是水源地、25度坡以上、高速公路沿岸,但对于生态公益林区、25度坡以上区域等生态十分脆弱的区域,现有两种方案都不太适合。
三亚市芒果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假如能让失地农户共享经济发展成果,好比考虑在退耕的基础上,匡助其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,使其有不乱长期的收入,退耕还林工作就能够有序、长期地开展下去。
本篇文章地址:http://www.sanyahao.com/info/info_show_1961.htm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