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由于当初小小的爱心萌动,三亚同心义工社从最初10多人的小步队发展到如今1300多人的群体,这也是创建者之一的谢金龙及其志愿者伙伴们所始料未及的。谢金龙说,在每次志愿服务流动中,人们所披露出的内心温情和夸姣的东西都让他动容,这也坚定了他要将志愿服务流动进行到底的信念。
2014年10月,三亚同心义工社“手心相牵、共享阳光”项目获得三亚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;2015年9月,三亚同心义工社“奉献爱心、传递美德”项目获海南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;2015年11月,三亚同心义工社“奉献爱心、传递美德”项目获三亚市十佳项目奖。”
因爱结缘:志愿服务朋友圈日益壮大
谢金龙是海南儋州人,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到三亚,工作之余他曾发起“三亚儋州同新慈善互助基金会”,多次介入慈善救助。2012年他介入发起儋州南岸大家坊奖学基金会。2014年他萌生了通过网络和微信的渠道介入志愿服务的想法主意,并关注了某个志愿者微信圈,但因组织者不太积极,不少人纷纷退出了。
谢金龙觉得通过网络组织志愿者的方式很好,便与群里同样热心公益的钟满荣、郭源章等人重建微信圈,把那些愿意做志愿服务的朋友们再次集合起来。“大家都是由于爱心和乐于奉献会萃在一起,就取名为三亚同心义工社”。从创立开始就带着浓浓草根味的志愿者步队,扎根基层发展壮大,期间也经历了志愿者们艰辛的探索。
最初他们也碰到被人曲解、不被支持、召募资金不易等题目。“开始我们只有10多人,日常的花销都是自己掏腰包,但只要与爱、与公益有关的,我们都会去做,”谢金龙说。
两年来,三亚同心义工社秉承着“尽己所能、不计报酬、匡助他人、爱心同行”的服务理念,坚持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提高”志愿服务理念,现已发展成员1000多名,按期前往高峰敬老院、光明连接儿童康复中央、社会福利院、三亚特殊教育学校、三亚惠康儿童康复中央等地进行志愿服务,开展文明交通引导、海滩环保、公园清理垃圾等志愿服务,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。
乐此不疲:“匡助别人,心里感到快乐”
三亚同心义工社多数人都是普通的市民,有做生意、上班的,还有家庭主妇,平时都是通过微信群、陌陌群联络,在志愿流动中,他们毫无怨言,乐此不疲地坚持着。他们的共同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志愿步履,去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。不少志愿者还将自己的朋友、家人加入到志愿流动中来,让社团逐渐发展壮大。“能匡助别人,心里感到快乐,值得我和我的家人坚持做下去。”志愿者孙女士说。
担任社长的谢金龙不仅常常介入志愿流动,还发起、组织多次志愿流动。每次流动前,他都要与成员下乡到贫困山区进行摸底调研,实地考察情况是否属实,然后进行策划,开展志愿服务流动。除了筹办各项公益流动外,他还要负责治理群内的志愿者。
“三亚同心义工社是一个开放的公益平台,成员来自各行各业,倡导在不影响工作、学习和糊口的条件下,自愿介入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流动。”谢金龙说,他们现在最大的上风是“人力资源”,为了珍惜这份信任和努力,他们设有专职会计,做好财务入账、支出等,实现透明治理,且每次流动后会在群里公然收支情况。
靠着网络的牵线,一群平凡、目生的人就此走进志愿和公益的事业……如今,他们仍在为扩至公益步履服务项目而奔波,但愿匡助更多有需要的人。
坚定信念:传递爱心,匡助更多需要匡助的人
陈文星在三亚一家酒店担任厨师,每个周末他都会参加同心义工组织的志愿服务流动,靠着一股使不完的力气,他老是挑选最苦最累的活干,大家都叫他“牛哥”。2015年6月,因三亚天气干旱、加上地势偏高,光明连接儿童康复中央连续几天停水,在得知这一情况后,三亚同心义工社组织志愿者顶着烈日搬运桶装水,陈文星等人第一时间报名参加,即便累得腰酸背痛也没有涓滴怨言。
时至本日,谢金龙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到光明连接儿童康复中央的场景,那里收治着数十位无法言语、无法走路的脑瘫儿童,这让他触动很大,同时也坚定了他要将志愿流动进行到底的信念。“志愿就是由心而发,只要你有爱心,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匡助别人,就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。”
“我不会抛却公益,它是我一辈子的追求,”谢金龙说,目前他们在积极策划组织各种公益流动之余,还计划在三亚周边地区如保亭等市县成立三亚同心义工社分支机构,将爱心继承传递下去,匡助更多需要匡助的人,甚至辐射到整个海南岛。
〖短评〗
志愿服务
让社会涌动温情和关爱
□黄珍
不管是炎炎夏日,仍是刮风下雨,在良多场合我们都能看到志愿者们的身影。他们来自各行各业,却不计回报,默默奉献。他们慰问敬老院白叟、看望残孤儿童、为弱势群体发起捐款……
当前,三亚有各级志愿服务集团329个,注册志愿者8.38万余人。恰是他们,用实际步履践行着扶老助残、扶贫济困的精神,让这个社会涌动温情和关爱。
本篇文章地址:http://www.sanyahao.com/info/info_show_1922.html
|